什麼是真理?現今的教育一直以真假的測驗作為他衡量的基礎,儘管如此,在真理的周圍卻仍有那麼多的混亂。即使是一些有高度智慧的人們,我們也常聽到他們說:「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真理」「某個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個人的謬誤」「真理是相對的」和「真理是不斷在改變的」。所有這些觀念,都逐漸再腐蝕我們的思考。假使每個人都可以確定他自己的真理,那麼將沒有一個人的想法可能比另一個人的來的好,所有的想法必然都是相等的,那我們去研究任何問題或將不具有意義。只有當「某些答案要比其他的答案來的好」的說法可以成立時,這些討論才是有意義的。真理必須能獨立於個人得觀點之上。

例如,考慮這個有趣的問題—在台灣的各縣市中最受歡迎的活動是什麼?假設真理是相對的,那麼任何的解答都一樣好,某個人會說是喝酒,另一個人說是唱歌,在另一個人說是看電影,假設每個答案都同樣正確,那麼大概很少有人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

真理是事物的真正性質和事件的真正形態,他有別於人們「希望」是什麼,「相信」是什麼或「主張」是什麼。人類有不完美的特質,我們都很可能採納一些錯誤的觀點,不論是出於什麼理由,即使我們多麼大聲的喊出「這是真理」,而且心裡有多麼深信,該事情的真正性仍不會因此有改變。

在某些地方和在某些時代,有些非常怪異的想法卻會被當作是事實而普遍的接受,例如太陽是繞的地球旋轉,馬的毛髮放到水中會變成蛇(連莎士比亞也想信…。)

日前…因為聽說我要去春天吶喊,被朋友說:
1. 幾歲的人了還去春吶?
2. 去春吶的人都很亂,搖頭磕藥。
3. 去春吶就是不乖。
4. 愛玩的人才去春吶,穩重點。


我們當然會嘲笑莎士比亞的奇怪想法。(就像嘲笑要去春吶的人…。)但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笑聲正強調著這個事實,各種不同的觀點本來就會存在的,妳若是相信「這種活動原先就存在的,所以每年有20萬人會去參與春天吶喊,只是我們過去並不熟悉這種活動」不是更客觀嗎?

我相信我有朋友去春吶的時候會磕藥,但也有元智熱舞社的女性朋友,是去春吶配合搖滾樂跳舞的;有朋友是去找一夜情的,也有賣衣服的朋友是下去喝酒湊熱鬧的。而我去春吶呢的理由呢:1.我喜歡搖滾樂。2.我喜歡海邊(墾丁)。3.我喜歡跟好朋友一起像畢業旅行般的出遊。4.我現在很閒,有很多時間。5.我不喜歡喝酒。6.我沒磕過藥。7.依我的抱歉長相,要一夜情喔…。所以,依我們這票的處境來說,我們去春天吶喊是很健康的戶外活動。




另外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過度類化,所謂過度類化,是說延伸一份正當的信念,以致超出了合理的界限。下面就是過度類化的一些例子:

1. 墮胎的女人都是貧窮的或是未婚的。
2. 背宣告有罪的犯人應該被關起來,否則大眾的生命將受到威脅。
3. 女人在運動技能上要劣為男人,較為情緒化和較不具有理性。
4. 不穩重的人愛去春天吶喊,所以去春天吶喊的人都很亂,搖頭磕藥、看妹妹、愛玩。


上面的每一個陳述,再某些時候可能都是真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找到曾墮胎的女人是貧窮和未婚的;我們也可以找到很亂的人去春天吶喊的例子。然而在每各案例中,我們也都可以找到不符合它主張的例子----這些陳述的錯誤,就在於過度類化。有些情境使用「所有」或「完全沒有」是正當的,但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中,批判性評估將顯示那項使用不是正當的。要補正過度類化,要先決定怎樣的類化水平是適當的,然後根據那個水平來修正妳的推論,例如在上面討論的四個例子中,應該考慮這些可能性。

某些的
許多的
大部分 人去春天吶喊是很亂、愛玩的,並去磕藥看妹妹自甘墮落。
所有的
一些特別的
少部分的

若有確實的數據,例如20萬個去參與春天吶喊的人有5000個人在活動期間磕藥。那我們可以說有2.5%的人去春天吶喊時會磕藥,其他的沒有….。


但…說了那麼多,後來我並沒有去春天吶喊,因為臨時有重要的事情撞期,所以犧牲了先前事先繳的房間費用(目前正在談退費中,但先付錢了),為了沒有去的事情說了那麼多,還讓朋友不高興也是一件無聊的事情吧!然後還花了2個小時將這件事情的邏輯分析了一遍那又更無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