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星巴克大行其道是車流大增的主因? 馬路上畫出單車專用道其實比一般道路上騎車更危險? 別的車道總是比你所在的車道快?這些違反一般人常識與直覺交通觀 念,正是本書《馬路學》核心,那就是交通不只是造橋鋪路的硬體工 程,它還是人性的試煉,不同社會文化下的諸多反饋。

人類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集中居住在城市中, 人群移動的問題從羅馬時代就困擾著官僚與技術人員, 雖然是時代已經進入21世紀, 但是人類面對交通的心理狀態與對應方式我們仍然知道太少。

《馬路學》曾舉出一個例子,無論是在擁擠的倫敦市中心, 還是荷蘭偏遠小鎮中,改善車流所帶來的問題, 不是更多的交通號誌、超速照相或是減速丘, 而是從人類心理面出發。除了極少數燈交通燈號外, 其他交通標誌一律撤出,甚至地上馬線也非必要(是的,根據統計 遵守交通號誌過馬路的行人,傷亡比較高。), 但是交通設施與建設必須與整個社區融為一體, 不管是駕駛還是行人,彼此的互動跟環境的影響就會讓駕駛自然而然 降低車速,行人也必須打起精神注意四周的車流狀況。 這種無為而治當然不適合高速公路或是交通量極大的地區, 但是這些實驗的成功, 證明警覺性以及彼此互動才是交通安全最好的保障。

可惜《馬路學》所提及的交通現象並不包含台灣, 但是交通問題隨著每個社會的不同文化而擁有其獨特性。 公車轉彎轎車緊隨其後,機車卻從更內側壓彎而過, 諸如此類驚險鏡頭每天都在台北街頭上映, 但是發生重大傷亡的比率到底高不高? 還是台灣所有參與交通的一分子,都已經「演化」出相對應的策略? 我實在很期待有台灣版的《馬路學》, 可以一窺全世界越來越多人共同參與的盛大饗宴幕後祕密。

《馬路學》推薦序

范德比爾特是現今最優秀和最有趣的作家之一。 他以無比巧妙的方法觀察世界, 並以深刻且生動的細節闡釋其運作方式。在本書裡, 他更將這些優點發揮得淋漓盡 致,並從嶄新的角度帶領讀者深入探討一個人人都得思考( 以及擔憂)的問題。在這趟知識之旅中, 我們不僅更加瞭解高速公路,也更為瞭解這個世界。不論你較常 開車或較常搭乘公車──你都會想要一覽本書。

──詹姆士.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作者

這是一本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針對交通亂象的成因和心理學, 進行科際整合討論的作品。它讀起來輕鬆有趣。 每天在擁擠的車陣中至少花上十九分鐘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作者

范德比爾特以引人入勝、條條有理,且詼諧有趣的筆觸, 展示出我們如何能夠藉由對人類行為的深入瞭解, 仔細闡明現代世界最基本且最神祕的成就之一。 你將能從本書中學到許多新事物;而你或許也能因此救自己一命。

馬路學:從馬路消息到馬路知識
不只是交通問題,更是人性問題

為何另一條車道看起來總是比較快?

當你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緩慢前行, 看著鄰近車道上的車子疾馳而過,氣得頭上開始冒煙時, 必定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你用手指在方向盤上擊鼓、 不斷地切換廣播電台、比較其他車輛的速度, 並試著找出雨刷鈕旁那個奇怪的按鍵到底有何用處。

我一直認為這只是高速公路上的隨機事件。 命運有時引導我切入順暢的車道,有時卻將我擠進壅塞的車陣裡。

直到最近,我才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過去的被動觀點, 並推翻自己長久以來恪遵不悖的行車原則。

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改變。我變成一位延遲匯入車道者。 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或許也曾看見一些標誌, 上頭說明你所在左線車道即將封閉,並指示你切換至右線車道。

這時,右線車道恰好出現空檔,於是你趕緊變換車道。

你鬆了口氣,慶幸自己不會在即將封閉的左線車道動彈不得。 但當右線車道的速度越來越慢時,你卻發現左線車道上的車輛不斷揚 長而去。外表冷靜的你其實早已怒火中燒, 一心只想切回速度快上許多的左線車道。不過,你當然找不到空檔, 最後只能悻悻然地待在右線車道上。

不久前的某天,我在紐澤西州的某條高速公路上突然領悟到某件事。 當時,我正沿著紐澤西州北部林立的儲油槽和化學工廠、 如同往常般緊張兮兮地開著車。快到普 拉斯基大橋(Pulaski Skyway)時,眼前突然出現一塊看板:「 左線車道將於前方一公里處封閉,請匯入右線車道」。

我按捺住心中的衝動,拒絕服從心中那道微弱聲音的命令, 打死也不肯切進早已水泄不通的右線車道。那道聲音經常告訴我:「 照著交通號誌做就不會錯。」這次,另一個更堅定的聲音則對我說: 「千萬不要再當笨蛋,你比別人聰明多了。」於是, 我繼續往前疾駛,毫不在意其他人的憎恨目光。從眼角餘光看過去, 我瞄見坐在一旁的妻子早已嚇得縮進座位裡。 等到超過十幾部車輛之後,我終於來到左線車道開始縮減的地點。

其他經由同一條車道大搖大擺地來到此地的駕駛人, 早已在這裡形成一小條有如拉鍊般的匯入車流。 我在這條車流中等候適當時機,然後眼明手快地將車切入右線車道, 並將一堆車輛甩到腦後。我的心跳快得不得了, 而身旁的妻子則用雙手摀住了她的眼睛。

接下來幾天,我的心中滿是愧疚和困惑。我那天是否做錯事了? 或者我一輩子其實都做錯了?為了尋找答案,我到「請教梅菲」( Ask MetaFilter)網站上,以匿名提了一個問題。 人們可到這個網站上任意發問,並和博聞強記、 意見紛雜的無名人士所形成的集體智慧搭上線。我想知道的 是,為何有些車道的速度比其他車道更快, 以及為何拖到最後一刻才匯入其他車道的人總能得逞?而我剛剛學來 的延遲匯入車道習慣,是否有點離經叛道?

回應文章的數量和速度讓我大感驚訝。 人們對自己立場的堅定信念和巨大熱情-- 以及反對和贊同我的意見的人數大致相同此一事實-- 最讓我大感驚訝。我不但未能發現任何明顯的共識, 同時也在無意間陷入了無法跨越的鴻溝。

第一種想法的支持者--暫且以印有「日行一善,功德無量」 的保險桿貼紙來稱呼這些人--認為, 提前匯入車道者都是隨時行善的聖潔天使,而延 遲匯入車道者全是狂傲自大的王八蛋。「不幸的是,人真的很差勁, 」某位發文者說,「有些人會想盡辦法切進你的車道, 然後得意洋洋地堵在你面前……自認時間 比你急、身分比你重要的人,總會目中無人地繼續往前開, 而沒有骨氣的傻瓜卻允許他們這樣做,讓你的車速變得更慢。 這真是差勁;不過,我只能說這個世界就是 這副模樣。」

屬於少數族群第二種想法支持者-- 暫且以刻在新罕布夏州車牌上的座右銘「不自由毋寧死」 來稱呼這些人--主張, 延遲匯入車道者其實只是理性地盡量發揮高速公路的最大運量, 並藉此造福所有駕駛人。他們認為,強調行車禮儀和公平正義的人, 才是拖累其他人的元凶。

但問題越來越複雜。有些人認為延遲匯入車道者容易引發車禍。 有些人主張這種措施比較適合德國, 並暗示我的兩難或許和美國的民族性缺陷有關。 有些人擔心其他人不會在最後一刻讓他們匯入開放車道。 還有些人說他們會故意不讓其他人匯入開放車道, 就像卡車司機的作法一樣。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不都是在同一條路上開車嗎? 我們不都是通過同一套駕駛測驗嗎?讓人大為驚訝的, 不只是回應意見的種類, 還有每個人對自己在高速公路上的行車方式的極力袒護, 以及對不同意見的嚴詞批評。大部分人並未引用交通規則或實際證據 ,而只依據個人想法來判斷對錯。

甚至有人經歷過和我正好相反的改變。「直到不久之前,我還是個『 延遲匯入車道者』,」 這位任職於軟體公司的作者在一本商業雜誌中說。 是什麼原因讓他有如重生一般地變成提前匯入車道者呢?「因為我發 現只要人們越早匯入開放車道,車流的速度便會越快。」 他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如何建構成功的企業團隊: 延遲匯入車道者就像常將一己之私置於團隊利益之前的人, 而提前匯入車道者則能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

但提前匯入開放車道真能提升車流速度嗎?或者, 這只是看似高尚卻不切實際的想法?

你也許會開始懷疑,如何引導駕駛人在不傷害其他人的情況下, 於正確的時機匯入開放車道,不只是有關交通的 問題,更是有關人性的問題。 道路不只是由交通規則和交通標誌所建構出來的系統, 它也是個巨大無比的培養皿,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在其中, 根據各式各樣未知的 行為模式進行互動。這世上很少有什麼地方能像道路一樣, 得以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不同年紀、種族、階級、宗教、性別、 政黨喜好、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傾向等--自由自在地融合在一起。

我們真的了解這個系統的運作方式嗎? 我們為何展現出某些駕駛行為? 而這些行為又透露出哪些有關我們的祕密? 某些人是否會以某些特定的方式駕駛車輛?女性的駕駛行為是否異於 男性?假如一般人的感覺沒錯, 過去幾十年來人們的駕駛行為確實顯得越來越不文明, 而箇中原因又是什麼?道路是不是社會的縮影, 或者它自有一套特殊的運作原理。

有次,某個朋友邊開著不起眼的豐田可樂娜, 邊告訴我他曾對著霸佔整條車道的貨櫃車破口大罵。 而我的這位朋友,平時只不過是個膽小的拉丁文老師。一定有股神 祕的力量,能將這位溫文儒雅的都市學者, 變成憤世嫉俗的暴怒青年(你為何緊咬著我的車尾不放?)。 這一切只是司空見慣的交通現象,或是人性中蠢蠢欲動的野 性作為?

越是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或說越常遭受塞車之苦, 並善用這些時間深入思考這些問題--便不難發現更多類似的問題。 為何我們能在莫名其妙地塞起車時安坐車內?為何歷時僅十分鐘的「 意外交通事故」,竟會讓道路交通打結長達一、兩小時? 其他人在一旁等著停車時,人們是否會花比較多時間駛離停車位, 或者這只是表面現象?

高速公路的高乘載管制車道,是否利於紓解壅塞的交通流量, 還是只會讓塞車問題更為惡化?大型卡車到底有多麼危險? 開什麼車、在什麼地方開 車,以及和什麼人一起開車等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駕駛行為? 為何紐約人過街時愛闖紅燈,而哥本哈根人卻循規蹈矩? 新德里的交通是否有如表面般地紊亂,或者 在這種看似瘋狂的混沌狀態中,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秩序?

或許你和我一樣都曾自問:假如我們能停下車來安靜聆聽,那麼交通 世界會向我們透露哪些祕密? 讀到英文中意指「交通」的單字traffic時, 你會聯想到什麼事情?或許你的心中會浮現出一條大排長龍、 動彈不得的高速公路。這種情景讓人深感不快。

不過,有趣的是,traffic一向是個帶有正面意義的字, 其原意一直被沿用迄今,指的是貨物的運輸和交易。 後來它也被用來指涉運輸和交易貨物的人,以及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莎士比亞(Shakespeare)即在《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開場白中,以traffic of our stage此語,表達「劇中人物之關係」一意-- 最後才被用來意指交通活動,例如traffic on this road(這條路上的交通活動)。在這個字的意義轉化過程中, 人和貨物逐漸被視為一體之兩面, 而人和貨物的交通活動也逐漸被視為同一件事;畢竟, 古代人旅行的目的,通常都與商業交易有關。

時至今日,亦是如此;現代人上下班的時段, 也是交通活動最頻繁的時刻。然而, 我們似乎不認為交通活動具有促進生活品質的能力, 也不把它視為充滿機會的大河,反而只將之視為人生煩惱的泉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fajang 的頭像
    tfajang

    閱讀、夢、省思 ..Reading、Dreams、Reflections..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