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詞解釋:沉沒成本 (Sunk cost)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 沉沒成本又稱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管理會計中的一個術語,主要用於項目的投資決策,與其對應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 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



    •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



    •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麼其賬麵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麵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 容 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此外,資產的沉沒性也具有時間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資產為例, 在尚未使用或折舊期限之後棄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沉沒成本,而中途棄用沉沒的程度則會較高。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 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后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后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后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 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后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 冤枉罪。

    產生“沉沒成本”的原因:

  1、策劃或決策失誤。

  2、前期調研、評估、論証工作准備不足,造成中途出問題而無法進行下去。

  3、有良好的策劃、計劃,但執行中偏離軌道,造成事與願違。

  4、執行中發現存在問題,但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

  5、危機處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當,使事態擴大及漫延。

  【損失憎惡和沉沒成本謬誤】

   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 “損失憎惡”。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了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 “不理智”,因為類似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信息作出決定錯誤的分配了資源。

  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對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統一,因為這種 衡量對消費者來說是主觀且獨特的。如果你真的預訂了一張電影票還發現電影確實不對你胃口,你可能會等到散場再走,你覺得你保存了臉面,這也是一種滿足。如 果你中途退場,陌生人會發現你的判斷失誤,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從給電影找茬中得到些娛樂,並對自己的鑒賞結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覺得有足夠資格在其 他人面前批評電影。

  沉沒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業決策時候會被用到。一個常見的沉沒成本例子就是宣傳品牌的促銷。這種情況經常引致不能被 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換來銷量的方式(除非執行市場退出策略)。在做將來投資、銷售或廣告決策時,僅應考慮未來的可能性,不能 因為最近大筆廣告投資而便宜。

  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叫“協和效應”,指英國法國政府繼續為協和式飛機提供基金的事,而當時已經很顯然這種飛機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這個項目被英國政府私下叫做“商業災難”,本就不該開始,當時也就要取消了,但由於一些政治法律問題兩國政府最終都沒有脫身。

 

--

 

企業經營性支出可以分為生產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兩類。一般來說,生產性支出所形成的沉沒成本的損失相對較小,比如一批生產原料保管不善而報廢。又因為許多生產性支出項目往往不是一個獨立的成本項目,這類沉沒成本其實只是準沉沒成本。

  而資本性支出特別是項目投資形成沉沒成本,問題就嚴重得多了。一個投資項目,一是投資額比較大,二是回收周期比較長;投資項目一旦確立,開弓沒有回頭箭,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你都只好接受。

  儘量避免決策失誤導致的沉沒成本

  這要求企業有一套科學的投資決策體系,要求決策者從技術、財務、市場前景和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對項目做出準確判斷。

  當然,市場及技術發展瞬息萬變,投資決策失誤難免。在投資失誤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將錯就錯對企業來說才是真正的考驗。

   英特爾公司(Intel)2000年12月決定取消整個Timna晶元生產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Timna是英特爾公司專為低端PC設計的整合型晶元。 當 初在上這個項目的時候,公司認為今後電腦減少成本將通過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設計來實現。可後來,PC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PC製造商通過其他系統成本 降低方法,已經達到了目標。英特爾公司看清了這點後,果斷決定讓項目下馬,從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通過合資或雙邊契約減少沉沒成本很多時候,沉沒成本並不是由企業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應鏈的上、下游方中斷合作引起的。

   由於一項用於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資往往具有專用性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交易突然終止,則所投入的資產將完全或很大部分會報棄,從而產生相當一 部 分“沉沒成本”。因此,通過合資或雙邊契約確保交易的連續性便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契約性或組織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費用。

  從 減少沉沒成本的角度來看,採用非市場的規制結構對企業是比較有利的,因為這一結構能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投資風險。現代企業經營 中,技術合作、策略或戰略聯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其內在原因,其實就包含了分散技術開發和市場拓展風險、減少沉沒成本方面的考慮。

沉沒成本在商業決策中的應用

   沉沒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業決策時候會被用到。一個常見的沉沒成本例子就是宣傳品牌的促銷。這種情況經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 品牌含金量換來銷量的方式(除非執行市場退出策略)。在做將來投資、銷售或廣告決策時,僅應考慮未來的可能性,不能因為最近大筆廣告投資而便宜。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5/content_5245586.htm

既成的事實都是已經沉沒掉的


    我的衣櫃裏有一件紅色外套。買下它是因為那天我逛了一下午的街,沒找到滿意的,又不甘心白來一趟,就放低要求隨便拿了一件,結果一到家就發現它根本不適合 我。可是,幾天後我還是穿著它去上班,因為總覺得新衣服一次都不穿,實屬浪費,錢就白花了。于是,我就穿著這件該死的紅外套,像個大紅燈籠一樣在公司裏晃 悠了一整天。

    後來,一個學經濟的朋友指出,我在這件事上連續犯了兩次同樣的錯誤——買衣服只因為逛了很久的街,穿衣服只因為花過了鈔票。這種“傻事”在行為決策學上叫 作“沉沒成本謬誤”。意思是說:人們在判斷是否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實際上只應該考慮兩個因素:“它將給你帶來多少好處”和“你需要為它付出多大成本”。 但是,很多人還是習慣于把之前已經為這件事做過的投入也考慮進來——雖然這些投入不管是對是錯,都是不可能再收回的了。

    實際上,我逛了一個下午商場,花費掉的時間、精力,以及為此忍受的雙腳腫脹都是既成事實,都是“沉沒”掉的。那麼,在我決定要不要購買那件紅外套時,我就 不應該再考慮這些因素,而僅僅需要比較它能給我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是否會超過我為它付出的鈔票。同樣的道理,買衣服的錢已經花掉了之後,穿不穿都不能把錢再 收回來,那麼,只有能夠讓我穿著舒適、看起來漂亮的衣服,才是把它穿在身上的好理由。

    也就是說,理性人做決策時,僅需比較下一步行為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將來可收回的收益。至于在此之前的事情,不管怎樣都是一個確定的常數了,不應該影響我們其後的決策。遺憾的是,許多研究都表明,正常人往往都是亞理性的,生活中像我這樣犯傻的人不是隨處可見嗎?

  總把希望寄托在“說不定”的將來轉機上

    鄰居楊阿姨見朋友家的孩子鋼琴彈得不錯,心裏覺得癢癢,也買來一架擺在客廳裏。俗話說:“馬都買了,還舍不得鞍嗎?”她又花錢請老師來上門輔導,可女兒雯 雯就是不喜歡,老師也幾次說孩子不能勉強,暗示雯雯不是這塊料兒。可楊阿姨不願意就這樣放棄了,常常語重心長地教育雯雯:“家裏花了將近一萬塊錢買的鋼 琴,總不能只當個擺設。好好練琴,說不定將來就有成績呢!”

    還有我的大學同學小顧,他在那個市場營銷的崗位上已經待了三年多了。不用別人說,他也知道自己的脾氣性格天生就不適應幹這一行。但是,他沒有嘗試跳槽的勇 氣,因為他總覺得,好歹已經幹了這麼久,要是真的離開現在的公司,以前的積累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嗎?不管怎麼說,自己也算得上一名老員工,再等等,說不定將 來就輪到他提升了呢!

    楊阿姨只記得買鋼琴花了很多錢,卻沒注意到她正在繼續浪費雯雯的時間;小顧只看見自己三年的積累,卻沒想明白在沒有希望的位子上再浪費三年也是枉然。他們都拒絕面對現實,不肯承認先前犯了錯誤,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說不定”的將來轉機上。

    像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有人守著雙方難受的婚姻堅持不放,覺得離婚就等于浪費了曾經付出的情感和時間;有人攥著一跌再跌的股票就是不拋,生怕有一天股市 反彈自己會後悔不已。為什麼這“沉沒成本謬誤”的魔力如此巨大,明明是沉入大海的銀幣,卻讓人難以割舍,不肯抬起頭來看看前方呢?

    人有一種天然維護自己的傾向

    心理學中的“認知一致”理論,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人們對行為對象的認知(包括觀念、態度、價值、評價等)和實際採取的行動之間需要保持協調一致,不然 我們就會覺得別扭、不舒服。比如喜歡吃糖,所以總買甜食;討厭煙味,所以離抽煙的人遠一些。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頭腦裏先形成認知判斷,據此做出決 定,然後身體才採取相應的行動。所以,我們總是在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但是,認知決定行動,行動反過來也會影響認知,做過的行動的確會影響我們對相關人、事、物的觀點和評價。自己做過的事情,如果遇到了和一開始設想不一樣的 評價,或者得到負面的反饋,人們多會本能地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護,努力解釋採取該行為的正確性。就好像當我在鏡中看見自己穿著腰身臃腫的紅外套時,心裏卻在 暗暗對自己說:“也不是很差啊,至少顯得我的膚色很好啊!”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不願承認自己花了冤枉錢。沒辦法,誰也不會輕易承認自己是傻瓜,人 們有一種天然地維護自己的傾向。

    特別是那些自信心、自尊心很強的人,更是難以正視自己做過的行為。就算現實明明白白地證明他們之前做錯了,他們也會尋找各種說服別人和自己的理由,試圖通 過“把事情繼續做完”的方式挽回“沉沒成本”。可惜,並不是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會勝利,撞了南墻也不回頭,最終結果只能是頭破血流。實際上,這樣為了追回 沉沒成本而繼續追加投資,卻常常導致最終更多的損失。

    所以,如果你好不容易明白過來自己做了錯事,就別再固執地期待奇跡發生,大大方方承認好了。既然過去的不可能更改,不妨幹脆把它們擱在一邊,設想自己每一 次的選擇都是從零開始,只做將來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實在是一句經典。

    幫助我們矯正不合理的放棄行為?

    不過話說回來,“沉沒成本”也不是完全有害,有些時候,以毒攻毒也大有用途。

    現在大家都十分關注身體健康,可我們的健身計劃卻常常難以執行下去。因為每天總有那麼多事情會無情地佔用掉我們的時間:加班、做家務、看電視劇,還有需要 接電話聊到深夜的好朋友。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給自己事先設置一個“沉沒成本”——選擇一家比較貴的健身中心,付掉一筆數目不小、至少要讓你想起來就心疼不 已的會員費。如此一來,當我們嫌麻煩犯懶不想去鍛煉的時候,掰掰手指,算算為此花掉的大把鈔票,很可能就改變主意動身去了。

    這是因為,沉沒成本的本質是使人們舍不得理性地放棄,那麼在遇到一些不理性的放棄行為時,它又可以反過來把我們往理性的方向拉上一把,使我們的行為更加忠實于當初的目的,幫助我們不要半途而廢。

    最後給大家講個笑話,知道經濟學家把結婚鑽戒叫什麼嗎?沒錯,沉沒成本。女孩子想把男朋友留在身邊,就是多讓他給自己買昂貴的禮物,最好就是大鑽石。久而 久之,她的男朋友在這個女孩子身上投入了這麼多的“成本”,如果再換人,那些大鑽石可就變成“沉沒”掉的了,當然就更加舍不得離開他的女朋友嘍! (宮學萍)

 

---

甘地為什麼要扔掉另一隻鞋——沉沒成本


軼聞趣談

一 次,印度的“聖雄”甘地乘坐火車出行,當他剛剛踏上車門時,火車正好啟動,他的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就在這時,甘地麻利地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第一 隻鞋子掉下的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甘地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穫。”

無 獨有偶。阿根廷著名高爾夫球運動員羅伯特·德·溫森在面對失去時,表現得更加令人欽佩。一次,溫森贏得了一場球賽,拿到獎金的支票後,正準備驅車回俱樂 部,就在這時,一位年輕女士走到他面前,悲痛地向溫森表示,她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為無錢醫治正面臨死亡。溫森二話沒說,在支票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將它送給了年輕女士,並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復。

 一周後,溫森的朋友告訴溫森,那個向他要錢的女子是個騙子,不要說她沒有病重的孩子,甚至都沒結婚呢!溫森聽後驚奇地說:“你敢肯定根本沒有一個孩子病得快要死了這回事?”朋友作了肯定的回答。溫森長長出了一口氣,微笑著說:“這真是我一個星期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經濟學聊天室

無論是甘地的鞋子還是溫森的支票,對於他們而言都如同潑出去的水,但他們都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對自己的“失”。在經濟學中我們引入了沉沒成本 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 的成本。

  關於“不可收回”的概念,可用《漢書·朱買臣傳》中“覆水難收”的故事解釋。西漢時期有個讀書人朱買臣,家境貧寒,但他仍然堅持讀書。幾年時間過去了,他的妻子實在受不了貧寒的生活,決定離開他嫁給一個家境比較殷實的人。

幾 年後,朱買臣出人頭地,做了太守。當他衣錦還鄉時,很多人擠在街道兩旁,他的前妻也在人群中。當她看到朱買臣穿著官服、戴著官帽,威風凜凜地走過來時,她 不禁為以前離開他而自責,主動上前要求和朱買臣重婚。朱買臣叫隨從端來一盆水,潑在地上,對前妻說:“潑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來了。”

後 來,“覆水難收”比喻一切都已成為定局,不能更改。其實,“覆水難收”就是一種沉沒成本。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 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電影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無疑,甘地的一隻鞋子和溫森的支票都已經成為“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如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之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那輛自行車騎得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作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第一種是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第二種是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了錢,所以不應該再考慮錢的事。當前要作的決定不是後悔買了票,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這部電影。因為票已經買了,後悔已經於事無補,所 以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決定是否再看下去。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選擇把電影看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而選擇退場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不計沉沒成本也反映了一種向前看的心態。對於整個人生歷程來說,我們以前走的彎路、做的錯事、受的挫折,何嘗不是一種沉沒成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總想著那些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過去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無論對錯,無論你如何後悔,都已經無法更改,這與沉沒成本的道理是一樣的。昨天的成本已經付出了,是贏是虧,都是昨天支出,從今天來看,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沒成本。人在思考問題時總是後悔莫及、悔不當初,其實是非理性的,是自己給自己尋找痛苦。

 所以,應該承認現實,勇敢地承認自己過去言行的對與錯,把已經無法改變的“錯”視為昨天經營人生的壞賬損失,今天經營人生的沉沒成本。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對今天,這樣才是一種健康的、快樂的、向前看的人生態度,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才可能輕裝上陣,才可能有新的成功。

 知識鏈結

  生產經營 中的沉沒成本

一 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相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 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此外,資產的沉沒性也具有時間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資產為例,在 尚未使用或折舊期限之後棄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沉沒成本,而中途棄用沉沒的程度則會較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fajang 的頭像
    tfajang

    閱讀、夢、省思 ..Reading、Dreams、Reflections..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