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參加了幾個台灣和創業相關的活動,有很多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參加。最常聽到類似下面的問題:
1、我應該去應聘大公司,還是自己創業?
2、我很想創業,去哪裡找夥伴?
3、我想創業,可是父母不支持,我該怎麼辦?
4、我有很好的點子,沒錢沒技術怎麼辦?
5、我要做個XXX,該去哪裡融資找錢?
雖然,從此可以看到年輕人對創業的熱情。但是更讓人擔憂的是我看到這些問題背後是一批熱情有馀,理解不足的年輕人。我擔心他們熱衷於參加各個活動講座,只看到創業者光環,聽到創業宏偉夢想,而對創業的看法過於樂觀,甚至天真。
所以,我想在這裡潑一些冷水,忠言逆耳,請包涵:
1)創業是艱苦的過程,尤其在今天台灣的環境。你不但要比就業加倍辛苦,自己不拿薪水,還要掏錢或借錢,四處碰壁,而且即便一切做的很好,最後失敗的可能還是很大。今天在雜誌封面受到追捧的創業者,完全可能幾年後公司不再風光甚至倒閉(不信的話,不妨翻翻幾年前的雜誌)。真正做成偉大公司的概率可能是幾萬分之一。這方面,你真的想好了嗎?
2)真正骨子裡適合創業的人,是積極主動的,是不畏懼風險的,是有自信和自覺的,是會自己解答問題的。他們不會去請教演講者、專家、業師。他們不會猶豫不定,擔心父母的認可,女友的期望。所以,如果這些問題真的讓你糾結,你很可能就缺少這種“創業基因”,或許根本就不適合創業。
- Apr 23 Thu 2015 19:47
李開復:給熱血創業青年的八桶冷水
- Oct 11 Sat 2014 22:13
上海只適合做愛,不適合戀愛!(北京某大學BBS排隊最多論貼)
如果你是一個躊躇滿志的男人,在事業上卻毫無建樹而又收入平平,那麼還是趁早離開上海吧,否則多年以後,你將一無所有,只會成了這個城市的殉葬品。這座城市在吸乾`你滿腔的熱血之後會無情地將你唾棄,它得到的是繁華,你逝去的是青春。
如果你是風姿綽約的女人,卻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歸屬,還是趁早離開上海吧,陸家嘴的摩天大廈承載不了你的夢想,徐家彙的繁華市井給不了你幸福的生活。這座城市在蹂躪了你原本純潔的肉身之後會一腳將你踢開,它得到的是快感,你破滅的是夢想。
離鄉背井、妻離子散的人們啊,你們來到上海這座城市是為了趕時髦還是為了過日子?是為了創業還是為了戀愛?是為了賺大錢還是為了學文化?你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上海,不是一個戀愛的城市也不是一個生活的城市,是充滿銅臭與肉慾的文化荒漠。這裡的物質世界與精神領域到處都遵循了商品經濟“等價交換” 的原則。窮小伙即便是愛上一位長相普通的女孩也需要太多的理由;所謂的一見鍾情只可能發生在你瀟灑打開車門的一瞬,所謂的含情脈脈可能出現在你瘋狂刷卡大筆一揮之後,一切來得卻又是那麼地簡單,那麼地自然。這樣的愛情即便是得到了又有幾個人會真正地去珍惜。
上海是個喜愛聚會的城市,家人、朋友、同事、網友、同學之間的聚會是常有的事。在上海人看來,如果誰家春節的年夜飯不是在飯店吃的那似乎就不夠時尚不夠有錢不夠體面,早在過年前一兩個月各大飯店的年夜飯就早早被預定一空,也許這就是上海人的自尊。我想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憨厚質樸的優點在上海這座城市絲毫得不到體現。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的“AA制”朋友聚會就是在數年前的上海。在此之前我聽說過“AA制”但從未遇到過,以前參加過幾次聚會都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吃完了總有人主動買了單,很少提“AA制”。記得半年前的那次上海聚會吃的是火鍋,8人吃了340元,340除以8除不盡,結果付帳的時候就有人把硬幣都掏了出來,有的硬幣掉在地上滾了好遠,服務員似乎也習慣了這種拼拼湊湊的付款方式,竟然蹲在地上幫著尋找那個滾遠了的一元硬幣。
後來我跟一個朋友說看到這樣的場面心理很不舒服,這叫什麼吊朋友啊!朋友說在上海就這樣,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大家都習慣了,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後來,因為生活的寂寞我陸續又參加了兩次朋友聚會,漸漸地習慣了用總額除以人數然後掏錢的習慣,後來我越來越覺得“AA制”真他嗎的好,那麼多人吃飯、唱歌、喝茶只花了自己很少的錢。
聚會幾次之後,我才發現:聚會確實隨時都有,可朋友還是一個沒有。
我也曾經試著單方面掏錢請人出來陪我喝點小酒,可是男人們懷疑我要找他借錢,女人們懷疑我要跟她做愛。所以我到現在還是喜歡一個人喝酒。
- Aug 07 Thu 2014 08:15
年輕人應避免的十大求職誤區
曾經有這樣一位年輕求職者,參加面試晚到15分鐘,見到面試官不僅沒道歉,還問有沒有垃圾桶扔他的口香糖。還有一位20歲出頭的求職者,跟人事部經理的電話打到一半突然斷線,過了兩個小時才回電話,同樣沒有道歉,還解釋說因為修指甲,手機不小心掉水里了。還有一位母親,因為兒子實習期結束後沒有被雇用,便打電話給兒子的老闆,要求了解原因。
59歲的達尼•特克汀•科普利克(Dani Ticktin Koplik)是新澤西州恩格爾伍德的高管兼業績教練,他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過去幾年裡,科普利克一半的指導對像都是所謂的“Y世代”或“千禧一代”求職者。這群年齡在20至32歲之間的求職者,由於那種自以為是的態度、缺乏對權威的尊重以及父母的過度介入,會在求職過程中犯下一系列錯誤。科普利克說,在她自己的實踐指導中,家長就經常會打電話和發郵件,試圖親自插手整個指導過程。為阻止這一現象,科普利克每月安排一次家長會議,主要是告訴他們停止干預。她還指導家長向其子女傳達前後一致的信息。很多父母都會告訴子女要想辦法自謀生計,同時又讓他們無限期免租金住在家裡。科普利克會推薦父母制定時間表和最後期限。
我請求科普利克列舉出那些20歲出頭的客戶常犯的一些錯誤,她在這方面絕不少缺素材。以下是她認為求職過程最容易犯下的十大錯誤。
家長過渡干預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年輕人自以為什麼都該一帆風順。科普利克說,有位實習生第一天上班就告訴主管,那週的周四他要提前下班去上馬術課。 “這個人還不明白,這麼做是完全不合適的,對他的職業生涯極為不利。”科普利克說。
2、求職開始太晚
理想情況下,大學生應該在大一結束後的那個暑期開始尋找對口的實習崗位。那些認為不費太多力氣就能找到工作的學生,會在浪費很長時間後才著手尋找工作。
3、未能充分利用校友網絡
雖然家長和他們的朋友能為你提供很好的人脈,但一所高等院校提供的職場人脈應該是年輕求職者最優先利用的資源。
4、簡歷草率、過分以自我為中心
年輕的求職者往往不擅長達到簡歷的基本要求,比如,清晰、合理佈局、對語言和標點符號的仔細校對,和對職位描述中關鍵詞的使用。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求職目標”部分往往過多闡述自己的需求,而對潛在雇主的需求涉及不夠。比如,年輕的求職者總說,“該初級職位讓我可以運用自己的技能、想法,投入我的熱情,並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但實際上,他們能夠為雇主作出哪些貢獻才應該是強調重點。像夏令營輔導員那種微不足道的工作就不用在簡歷中提及了,除非你能夠量化成就,比如你曾經組織一場由150名露營者組成的海濱活動。
- Jun 11 Wed 2014 20:37
曾國藩的啟示讀後重點摘錄
現代人不重視過程,較重視結果。無論做甚麼都是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完全不在乎怎麼營或怎麼輸的?人生應該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應該是結果,因為結果往往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所能掌握的只是過程,在過程中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當你修練得很好的時候,壞人碰到你都會變為好人;而當你修練的不好的時候,好人碰到你都變壞了,那你的處境就會很艱難。其實一切都在於你自己的感應,而不是別人存心要對你怎麼樣。
人到了65歲之後,養生只要記住三句話:1不要吃好。2不要吃飽。3不要跌倒。
一個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但是只能你自己改,別人改不了。心念的轉變,行為的轉變,完全是自己的行為,別人是幫不了你的。
安安靜靜,不說話也不回答的人,才最可能有大才。
當自己不得意的時候,應該趕快去結交一些好朋友,這樣,將來得意的時候,才有人可以合作。當自己順利的時候,出現在身邊的多半是小人,而當自己落難的時候還肯跟自己在一起的,才更可能是君子。
我們不要要求別人在背後不罵我們,這不是一種好心態。一個人如果讓別人羨慕,讓別人忌妒,就要反省自己,因為一定是你有做得不好,做得不對的地方。千萬要記住,你有任何成就,都不要到處去彰顯,不要引人忌妒,不要引人羨慕,也不要以為自己有很多觀眾,自認為了不起,而要始終保持低調和謙遜。
曾國藩認為程朱理學中的可取之處:1.早起。2 靜坐。3 讀史。4 謹言慎行,而且還要養氣。說話做事都要小心謹慎,既要三思而後行,也要三思而後言,因為人很容易收情緒控制,或者短時間內考慮事情很不周全,這樣就容易犯錯。5 保身。6 書法(練氣),會讓你更有耐心。7 夜不出門。
人一定要未想贏,先想輸。凡事都要先想自己會怎麼輸?多問自己:我輸得起嗎?如果輸得起再做。再輸也不過如此!所以為什麼沒有錢的人往往更敢冒險,就是因為他本來就甚麼都沒有,他還怕甚麼呢?
執兩用中,是說做事要根據不同的狀況,採取適宜的辦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一般人認為中庸之道是不走極端,我不認為是這樣。中庸之道不是指不走極端,而是說在衡量輕重之後能夠不走極端就盡量不走極端,但是一定要走極端的時候,就像孟子所說”雖千萬人,吾往矣”該衝的時候,還是要衝的。這當然不是蠻幹,必須要有一定的把握才可以。
- Feb 16 Sun 2014 14:30
台灣這家公司的員工待遇為什麼會這麼低? 如何解決台灣經濟的困境?by企業人士高飛鷂
我是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高飛鷂。曾經創辦經營跨國企業30年,去過30個以上的國家,擅長策略規劃與品牌行銷。1992年起開始在對岸投資,2002年收成將公司高價賣給美國上市公司(所賣得的每一分錢都回到台灣)。
2004年半退休之後,曾被延攬到鴻海任副總經理,培養接班團隊。對鴻海,乃至台灣企業的問題,有很深入獨到的見解。
我現在已經退休,也不代表任何利益團體,我只希望能幫助台灣。
我對我以下的建言也絕對負責。
郭台銘說:“笨蛋,問題在經濟”,雖然不是衝著我,但我會很自信的回他一句: “
笨蛋! 經濟沒有問題!”
不是喊口號 -《拼經濟,所以要拼公平正義》
CIA網站的World Fact上的統計數字顯示: 台灣人口全世界排名58,總GDP排名第20,前19名不是靠人口多,就是靠地大物博 - 沒有一個例外。
(這裡說的GDP是根據物價平準調整過的,比用官定匯率換算的更接近實際)
更令我們自傲的是: 臺灣人均GDP排名第28,如果去掉人口500萬以下的國家,則是排名13。
- Feb 10 Mon 2014 08:08
35歲之前,你則該知道…(這篇是寫給畢業生與職場新鮮人的文章。)
Bryan之前寫了一篇〈35歲前別急著當第一名,BUT… 〉,我也興起了或許應該給「社會新鮮人」一些建議。
如果只是自己碰撞,然後像我們這樣自己摸索與理解,其實風險是很高的。若運氣不好(如背了債、太早有財務負擔、或選了個前景不高的工作),人生搞不好根本就沒翻身機會了。
所以在看了Bryan那篇後,我想更深入的談幾個新鮮人該知道且思考的職場潛規則。 尤其當你離開學校,試了幾份工作並終於決定要在一個位置上穩定下來時,你更該好好想想下面幾件事。 因為如果沒有好好在35歲之前,或甚至在30歲以前打下某種基礎。 那Bryan在〈35歲前別急著當第一名,BUT… 〉文章中所提人生後段的「比賽」,你甚至連參加的機會都沒了。
1. 關於「上升趨勢 VS ;下降趨勢」
在你選擇一分打算穩定下來的工作前,你可能要思考一下這產業的長期趨勢。 在一個往上趨勢的環境中,你就算沒甚麼天分與能力,也很容易會跟著水漲船高。這包含幾個部分,比方說產業賺錢時,你能有分紅的機會。台灣高科技產業爆紅的年代,連當生產線的作業員都有可能致富。但是那些同時期在較不景氣的金融與傳產公司的同學,可能工作一樣努力、一樣加班與拼搏,卻未必得到相同的回報。
再來,產業受到重視,表示會不斷有有趣的工作挑戰(如新的案子、新品牌、新產線等)。 更重要的,當這產業前景看好時,就可能有很多人願意投資在這領域上。長期而言,這領域的相關職缺會越來越多、同領域的夥伴會增加、新技術也會不斷研發出來。 只要你能力不差、工作態度好,你長期的選擇就會增加。 就算目前待的公司有甚麼萬一,你也還能跳去別處。
但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產業是在你就業時已經過了顛峰(如現在的電子與資訊),你可能就得要小心思考一下。 思考一下這產業的榮景還能延續多久? 因為35歲之前的你,若決心要在一個產業中長期待下來,你很可能會在那邊繼續做30年以上。如果待下來後的第五年或第十年這產業開始走下坡,那就尷尬了:要換不一定容易,待著又越來越沒有競爭優勢,就可能掉入負螺旋回饋了。
尤其當產業走下坡時,自己的狀態通常也可能跟著往下溜。公司可能獲利不如以往、公司可能縮編、公司可能缺少動能、整體產業的相關公司也可能減少。就算這些縮編沒打到自己,工作Loading最少可能增加、成就感也可能下降、薪資提升率降低、甚至因為組織變小而更難升遷,這些都是可預見的。
所以在你在一份工作上穩定下來前,產業前景恐怕是你優先要思考的問題。
2. 關於「核心職位 VS ;非核心職位」
核心職位指的是在一間公司裡,對營運(及營收)有直接幫助的位置。因為就算使用同樣技能的職缺,在不同公司裡頭,都有可能因為是否處在核心位置而影響其權力大小、重視程度、加薪率、以及升遷的暢通度。
比方說,一間以接案為主的公司。 PM主要是接觸客戶,所以你若能把客戶搞得服服貼貼,每次案子都能帶錢回來,老闆就可能授予你較高的權限、你有較高的說話分量、資源取得會較容易、你也可能在公司中升到較高的位置。
但若你在另一個非專案導向的公司。 雖然明義上是PM,但其實可能只是幫忙寫計畫書、做些文書支援、整合其他部門、或甚至只是帶些如幫公司安排員工旅遊這類案子。 做這些,你就很難在組織中取得強大的支援力量、很難接觸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難被高層主管注意。 升遷的空間與機會也自然將小的多。
當然,你若只是想找個安穩的位置待著,35歲前你待在非核心的位置上,看似差異不大、薪水可能也不壞。可是就「長期的競爭力」而言,你會比另一個在核心職位的PM差的多。 你的眼界與經驗很可能都會越來越不如另一個待在核心職位上的人。 一旦過了35歲,對方進入管理圈、而你還在做一樣事情時,差異就會一年比一年增加了! 這是因為非核心職位的部門,升遷空間通常是很有限的。
任何公司中,90%的有影響力的高階職位,一定是「核心部門」的人升上去的(財務倒是唯一的例外——就算不是金融產業,財務部門的主管也有可能進入管理核心)。 舉例而言,一間做硬體的公司,CEO背景大概不脫業務、工程、設計研發等背景出身。 你幾乎不太會看到CEO是MIS、行政管理、採購、人事出來當的。 至於一間貿易公司,高階經理人可能多是業務出身;學PM的在那可能就沒甚麼用武之處。
PM的職涯如果對某些人太難想像,那我舉個更通俗的,如「設計」好了。 同樣學校畢業的設計人才,去設計公司的一位,可能一開始薪水略低,可是能接觸的層面廣、周圍同樣技能的人也多,有機會不斷成長。而且設計是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他若在設計公司待個十年二十年,有可能當上總監、甚至公司CEO。
反過來說,若設計科系畢業卻找個工廠去當網站美工的。則有可能一開始的薪水較高,但整個單位可能就只有一個人會用Photoshop,也只有他會有興趣關注設計圈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邊做個五年十年,別說CEO了、甚至根本不可能撈到甚麼管理職缺。
這就是核心職位與非核心職位上升空間的差異了。
3. 關於「深度 VS ;廣度」
當然,沒人說你一定要在同一產業待一輩子。 Bryan的前篇文章提到,「雞口」很多時候好於「牛後」。 若你也是打算採取這樣的出牌策略時,你可能就得考慮一下我這篇接下來要提到的幾件事。
首先請思考深度與廣度這件事。
深度能讓你在一個職位上扎根、往上爬、並擁有安穩感。 但缺點在於,長期而言,你往其他領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職位)的切換彈性會縮限。
這點相較於前面談到的兩點,我倒可以給年輕的朋友一個大原則。 就是在當你在一份工作上穩定下來後,請最少花三年的時間在那位置上紮根(就是先有深度)。 比方說提升該領域所需要的技術與學識技能、多認識那領域的人、認真投入並給別人一個正面與積極的形象。
- Dec 01 Sun 2013 10:34
孤獨是他的能量 聽華人首富李嘉誠道盡一生
李嘉誠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他的辦公室,聽聽他說話,你覺得呢?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13年11月22日,記者探秘風波的最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著,認真地看著每一個人,近乎多餘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 Dec 01 Sun 2013 10:06
「顧客永遠是對的!」主管最不該說的10句蠢話
坐上了主管的職務,不僅辦事能力要強,溝通能力更是少不了。有些話說出口了,只會讓自己與員工之間的關係,陷入對立的局面。
以下是《企業》(Inc.)雜誌列出主管最該避免說出口的10句蠢話:
◎「不要跟我的老闆說」:員工有權利向上反映或表達自己的意見,沒必要、也不應該刻意阻止。
◎「我要追蹤你每小時的工作內容」:這種緊迫盯人的管理方式,只會扼殺創意和彈性應變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員工也變得敷衍了事。主管要管理的是最後的工作結果,而不是過程的細節。
◎「少用公司的設備」:為了節省成本,而限制員工使用公司設備,最後往往是達到反效果,例如使用回收紙,反而造成印表機的損壞。其實當主管的真正該在意的是員工的工作是否完成,而不是他用了多少的設備。
◎「顧客永遠是對的」:和顧客真正接觸的員工是最了解狀況的人,有時或許員工的判斷和處理是正確的,顧客不一定都是對的。
◎「期望對公司忠誠」:忠誠這件事,應該是雙向的。要求員工對公司忠誠的同時,公司是否也給予員工合理的保障。如果沒有,要如何要求員工對公司忠誠?
◎「表現最好的人才有升遷機會」: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被升遷到不適任的職務,例如超級業務員不一定適合當主管。一切以績效為優先的升遷制度,最後只會出現更多無能的主管。
◎「你可以累積寶貴的經驗」:當主管無法提供相對應較好的待遇或獎酬時,通常就會搬出這句話鼓勵員工。若長久如此,最終依然無法留住員工。
◎「傳言不是真的」:無風不起浪,謠言的出現必定有其原因,如果又特別提醒員工不是真的,有時反而更讓人起疑。
◎「這是我的做法」:每個人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人」,而非「工作」,因此不應該干涉員工如何完成工作。
◎「因為這是我的決定」:主管必須是最後拍板定案的人,員工必須尊重主管的最後決定,但是做決定的同時,也應該說明決定的原因,才能真正服人,而不是利用主管職權強迫員工接受。
【新聞來源】10 Dumb Things Bosses Say (and What to Say Instead)
在工作場合,懂得「說好話」,和懂得如何做好事情,是一樣的重要。有時候雖然說者無意,但是聽者有心。無心說出口的一句話,不僅破壞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傷害了自己的專業形象。
以下是《富比世》雜誌列出辦公室不該說的10句話:
◎「這不公平」:有人加薪、升職、領獎金,而你卻沒有。到底是真的不公平,還是有其他原因?你必須和主管好好溝通,但「這不公平」一句話,聽起來像是抱怨,最好的方式是用事實去據理力爭。
◎「這不是我的問題」、「這不是我的工作」:如果問題真的不在你身上,或是你無法幫上忙,比較好的回應方式是簡短說明緣由,好讓對方理解,這樣也能保全彼此之間的關係,或許有一天你會需要對方的幫忙。
- Sep 07 Sat 2013 09:41
台中知名獨立書店老闆:書店倒了有什麼不好?
回家鄉故里,那一條路是妳/你最想來回走踏的?或者,最不堪行經的,那怕只是匆匆?
後者,對我來說,是台中市的中正路。
據 說,日治時期,台中市區的都市規劃,是以京都為範本,柳川、綠川貫串的棋盤格街廓,中正路為其中軸,起點便是建築風格同東京火車站、台北總統府的台中火車 站。以蔣介石主席為命的中正路,顯其居帝王級交通要津;然而,晚近胡志強市長更為「臺灣大道」,卻愈益突出繁華之盡落。
我最不忍見的,便是行經中正路與市府路口「中央書局」舊址,眼看它從書店變婚紗店,又成為現下的安全帽雨衣專賣店,心頭就一陣絞痛...
這家書店,不但是日據時代,全台供應中文書最有名的地方;更有當年國中生的我,流連邂逅胡適《四十自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在溫潤石材打造的大樓梯扶手旁櫃台,買中興堂音樂會門票的青春回憶...
消失的豈止「中央書局」一家書店。過去二、三十年,全台蒸發的書店成百上千,屬於書店世代的我這一輩,心上常給自己這樣問:「如果有一天書店消失了,會怎麼樣?」
「不會怎麼樣啊,該消失就會消失的...」這一問回答得乾脆的,是台中中興大學門口的獨立書店經營者--「闊葉林書店」老闆廖仁平。
還好,中部讀書圈人稱「最窮的闊老闆」,給了一記棒喝,把我從靡靡鄉愁打醒。在有如閣樓木屋般陳設的這家書店裡,他一席入世而獨立的談話,更讓我驚覺自己鑽進死讀書胡同,渾然不自知久矣。
首先,闊老闆不但不怨嘆書店產業凋零,更大大讚揚網路書店一番。
- Aug 30 Fri 2013 11:26
說好的薪水進公司前調降,這樣的公司你敢去上班嗎? 糟糕面試經驗分享:信元製藥
標題:糟糕面試經驗分享
內文:
朋友去中科信元製藥面試外派上海的企劃專員職務,當天收到e-mail錄取通知,節錄下列2點:
1.定期聘雇核薪每月人民幣8500元整(稅前、含伙食津貼),公司提供上海宿舍。工作中倘遇有加
班、出差情況,係按本公司人事規章之「工作規則」辦理,一年享有回台兩次,時間為大陸黃金周及春節。
2.本月下旬在上海有一個展覽,請跟公司的主管們一同先到上海見習,所以請先準備護照/台胞證等證件。
結果朋友就去上海展開為期六天的見習,這段期間該公司對於在當地交通部份都是我朋友自理,
在展會還將我朋友使喚來使喚去。回台隔日朋友就收到另一份e-mail文件,內容節錄下列2點:
1.每個月7000元人民幣工資(是稅前),另外1500元人民幣補貼住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