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究竟泄了張愛玲什麼「秘密」?──作家生前曾欲銷毀,手稿經歷33年坎坷出版路,終於出版上市。
1976年,55歲的張愛玲完成了「自傳」長篇小說《小團圓》,然而,這部糅合了她家史和情史的小說當時卻沒有得以出版。此後,張愛玲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提到,要銷毀《小團圓》手稿。這也就意味著,這位傳奇才女希望這部傾注了自己畢生心血的小說永遠「不見天日」。
《小團圓》究竟寫了什麼?張愛玲當初為什麼不願出版甚至要銷毀這部心血之作呢?
謎題《小團圓》︰是心結也是牽掛
《小團圓》創作於1975年,對於已過天命之年的張愛玲來說,青年時代的往事雖如過眼雲煙,卻又歷歷在目,於是付之紙筆,像寫一部自傳似的記下了一生中她認為值得記下的東西──人際、情感、學業、思想、精神。在創作的過程中,張愛玲始終保持與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書信往來。在1975年8月8日的一封書信中,張愛玲寫道:「《小團圓》越寫越長,所以又沒有一半了。」此處提到的「一半」很可能指的是張愛玲原本要寫的「自傳人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認為:「張愛玲那時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太,回憶起年輕時的往事,還是能懷著那麼豐富的感情去記錄它,這是一個文學創作家、一個藝術家的不凡之處。」
1976年3月,《小團圓》完稿後,張愛玲把稿件的正本與副本寄給了宋淇夫婦。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張愛玲在小說中所提及的一些人和事,宋淇勸阻了張愛玲發表《小團圓》。他建議張愛玲對小說中的相關情節加以修改,從而可以順利出版又不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張 愛玲雖同意此舉,但一直沒有改妥。
1992年,張愛玲在給宋淇的一封書信中明言「《小團圓》小說要銷毀」。1993年,台灣皇冠出版社的編輯陳樂華就《小團圓》的出版事宜和張愛玲進行了接洽。皇冠方面希望能出版當時尚未問世的《小團圓》和《對照記》,張愛玲表示《小團圓》還在修改之中,她在信件中寫到:「《小團圓》應儘早完成,不再對讀者食言。」由此看來,張愛玲對於《小團圓》的態度始終不明朗,這部凝結了她畢生心血的作品既是她的心結,也是她的牽掛。
1995年,張愛玲於美國洛杉磯辭世。她將遺產全部贈與了宋淇夫婦,而《小團圓》的手稿一直在皇冠出版社保存至今。今年,宋淇夫婦的兒子宋以朗最終確定讓這部塵封了33年的作品問世。
《小團圓》究竟寫了什麼?泄了張愛玲什麼樣的「秘密」,讓它的出版「道阻且長」,同時又讓張愛玲「愛之深,責之切」?
密碼一家史︰家醜外揚豪門中落
「蹉跎暮容色,煊赫舊家聲。」這是《小團圓》的女主人公盛九莉的祖母寫下的集句,借九莉的三姑母楚娣的口說了出來。這十個字大概也正是張愛玲試圖在《小團圓》中講述的內容──煊赫舊家聲已在蒼茫暮色中被蹉跎盡了。
16萬 字的小說中,描述家庭生活的篇幅幾乎占了一半。盛氏一門,旁枝頗繁,小說中出現的主要家庭成員就有十來個,他們圍繞著九莉鋪展開一幅高門深府的生活畫卷, 這不由讓人聯想到張愛玲的家世。她的曾外祖父是李鴻章,祖父是當年李鴻章的幕賓張佩綸,在同治、光緒兩朝官至左副都御史。中法戰爭中,清政府馬尾戰敗,「喪師辱國之罪,張佩綸實為魁首」。
到了張愛玲的父親張廷眾這一脈,家道中落。張愛玲的中篇小說《創世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幅遺老遺少沒落貴族的生活畫卷。
怨恨糾葛的母女關係
《小團圓》中除了女主人公九莉外,出場率最高、最能引起讀者關注的恐怕要數九莉的二嬸蕊秋了──由於九莉自小被過繼給了大伯,所以,她管親身父母叫二叔二嬸。九莉與二嬸的關係並不融洽,甚至隱約有仇恨的感情。許子東教授指出,張愛玲想寫的其實是她與母親黃逸梵的關係。「很奇怪,九莉的父親(二叔)又吸毒又納妾,對九莉動輒打罵,九莉對他卻沒有多少怨恨。對照一下張愛玲和她母親黃逸梵的關係,黃逸梵是位開明的家長,帶著張愛玲接受西方的文明教育,鼓勵她社交,可從小說中不難看出,張愛玲對母親的感情是仇恨的。」
許子東教授列舉了小說中的若干細節來佐證:其一,九莉曾對人說過「我想多賺點錢,我欠我母親的債一定要還的」;其二,蕊秋曾自作主張地賭輸了九莉八百元的獎學金,這件事讓九莉記恨了很久;其三,蕊秋從不在外人面前誇女兒漂亮。
對於第三點,許子東教授解釋道:「這其實是受傳統道德觀的影響,中國的父母很少在外人面前誇獎自己的孩子,認為這是必要的『謙虛』,就像中國古代的男人稱妻子為『賤內』、『拙荊』,也從來不會在外人面前誇獎妻子漂亮,因為他潛意識裡就認定了這是屬於他的東西。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因此而記恨。」
在希臘神話中,除了俄狄浦斯的戀母仇父情結外,還有一個相對應的戀父仇母情結──伊利克特拉情結。張愛玲的作品中時有這種情結的表現。在她的短篇小說《心經》中,描述的就是父女間除了親情之外的另一種隱秘的情感。《小團圓》中九莉對母親蕊秋的怨恨情感,是否也是這種情結作祟,對此,「張學」專家陳子善和著名作家王安憶均表示不方便探討。
密碼二情史︰親身經歷融入故事情節
《小團圓》半寫家史半寫情史,主人公盛九莉與邵之雍的愛情正是張愛玲自身的寫照。張愛玲對《小團圓》的自我解讀是這樣的: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倘若說《小團圓》要寫的是一場盪氣迴腸的愛情,這場愛情與張愛玲其他作品中的愛情的不同之處想必正在於,張愛玲將自己的親身經歷代入其中,使盛九莉的愛情」變成了「張愛玲的愛情」。
許子東教授曾解讀「小團圓」這一名字的意味:「小說有個美滿的結局我們稱之為『大團圓』,但在張愛玲的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愛情最後並沒有得償所願,不是一個美滿的結局,所以稱之為『小團圓』。」這恐怕也正與張愛玲道出的「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相吻合──那幻滅了之後還存在的「一點東西」就是不夠「大團圓」的「小團圓」。
隱私情節不可改只能毀
張愛玲將自己人生中的很多際遇寫進了小說,這些際遇可 說是「隱私」。將「隱私」完全暴露在文學創作中,而且確如宋淇先生當時在書信中告訴張愛玲的:「一定會有人指出,九莉就是張愛玲……那時候,你說上一百遍:《小團圓》是小說,九莉是小說中的人物,同張愛玲不是一回事,沒有人會理你。」
宋淇的顧慮加上張愛玲的猶疑,足以使人猜測到,暴露在小說中的張愛玲的經歷多少是有些不光彩的,或者說,是不符合正統的道德情操的。一如《小團圓》中關於家事部分的描寫挑戰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親情觀,《小團圓》中的情事描寫挑戰的恐怕就是傳統的愛情觀和婚姻觀了。
密碼三文學史︰出色運用意識流手法
《小團圓》中運用最多的文學手法要數意識流了,這在張愛玲的其他作品中並不多見。著名主持人竇文濤指出,張愛玲出色地運用了意識流的筆法,場景的飛快轉換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讀來令人心驚、叫絕。
此外,台灣媒體對《小團圓》中大膽的情愛描寫給出了「天雷滾滾」的評價,事實上,此言實有誇大之嫌。張愛玲並沒有將《小團圓》寫成一部「不堪入目」的情色小說,所謂「天雷滾滾」的描寫在整部小說中占的比例可謂少之又少。
香甜多汁可生吃的有機玉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