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我目前只看了關於閱讀的部份,不過看完後卻深深的感到震撼!!!我一定在前世就看過這本書了。(見閱讀的技巧與方法,就知為何我會這樣認為了...)

培根,他建議人們在閱讀時不要故意去對抗作者的看法,也不要毫無批判的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要做「適宜的權衡與斟酌」。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伯克也表示過相同的看法「沒有省思的閱讀」就像是「吃東西沒有消化一樣。」

閱讀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歷程,而是一種主動吸收的歷程。不幸的是,現存的教育制度只在教導我們獲致事實—而且為了應付考試,你要去記憶他們。那麼你對批判性的閱讀將會有些不適應。你可能易於被一些較長或較複雜的章節所混淆了,不知道如何去獲致結論。

邱吉爾曾說…與希特勒曾說…要成為一個好的思考者,你就必須暫時先將說話者本身的印象擱在一旁。畢竟,即使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也可能有好想法;即使是一位天才,偶而也會有錯誤的時候。

你要了解事實與解說的區別,如果你沒有分辨清楚,你可能會毫不懷疑的全盤接納下這種應該受到質疑並應該參考其他觀點的假設。很多文章都是這樣的,在未參考其他觀點的假設之前,所解說的理論看起來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比較之後卻往往經不起考驗。

評估一份論證:
第一步驟:摘要出它的基本理論,並記錄下來支持那部份論證的所有證據。
第二步驟:評估這些基本論證和證據。
第三步驟:對於這份論證的正當性做下你的結論。

證據:可分為四大類:
1. 事實或被確認的統計數字。
2. 作者自身的經驗或觀察。
3. 權威學者的研判。
4. 他人的經驗或觀察。

證據和證明是不同的。只有證據的數量和種類足以除去所有合理的疑慮,並建立確實後,我們才可以說我們「證明」了那份論證。

評估:
1. 作者的立場有多清楚?
2. 一位質疑者將會對作者的想法提出怎麼樣的挑戰?
3. 所有的證據都跟議題有所相關嗎?
4. 所被引用的資料仍然有效嗎?
5. 所引用權威學者的資料是否可以信賴?
6. 被作為證據的例子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包容力?
7. 有任何重大的證據被省略掉嗎?

判斷:決定你同意,或同意到什麼程度
1. 即使你部分同意而部份不同意,解釋你的立場所在並尋找證據來支持。
2. 即使你必須處理有所衝突的證言,並且無法確然的決定你的立場時,先辨別衝突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