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巴菲特同步買進 》上
2005年1月8日 TFAJANG
巴菲特一生固守理性的投資原則,即「投資企業本身而非股票」。他認爲投資人可以選擇將自己視爲購買企業的人,或只當自己是持有一些可以交易的有價證券,而這兩者的區分在於後者通常不會在乎公司的財務狀況,而巴菲特則選擇當前者。也因此衍生出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一) 企業原則-
受巴菲特青睞的公司,經營的事業必須是簡單而可以瞭解,如此才有利於評估投資風險。同時還需注意這家企業的營運歷史是否穩定?及長期發展的前景是否看好?(要具備經濟實力,可度過利空.體質健全並具備罕見獲利能力)不選競價型產業。須具備高利潤率與存貨週轉率。
◆ 巴菲特認為以下四種基本型態的事業,具備持久競爭優勢:
1. 滿足消費者的重複需求,能在短時間耗用,具品牌魅力,商家需銷售或使用才能在這行混下去的產品。(品牌速食餐廳,獲專利權的處方用藥,品牌食品及飲料.服飾…)
2. 廣告業,生產者必須持續以廣告說服大眾購買。這是商業世界需要爾且獲利豐碩的部門。(廣告公司,電視,報紙,雜誌,直接投郵與告示公司…)
3. 提供個人或企業重複需要的服務。(報稅,清潔,保全,除蟲害…)
4. 以低成本產銷多數人一生都需要購買的民生用品。(珠寶,家具,地毯,保險…)
◎何謂經濟實力?擁有經濟實力的公司,意味有持久競爭優勢,通常銷售特殊地位的品牌產品或服務,他們自行為產品或服務定價,營造類似壟斷的勢態除向特定公司購買之外別無選擇,此種優勢給予公司提高價格的自由,創造更高利潤.(SONY.NIKE…)
◎利潤率=(售價-成本)/售價
◎何謂持久競爭優勢?巴菲特認為,要判斷一家公司的競爭優勢否持久,得先了解業務和產品性質,判斷產品是否存在不難,但判斷產品在未來十年仍否存在就難上加難了,除懂產品外,還要知道它滿足哪些需求。低成本的持久競爭優勢之所以重要原因為企業獲利能力的可預測性,如果一家公司能年復一年生產相同產品,卻可保持競爭優勢到未來,且不需大量資本支出維護,存活比較沒有問題。也因此更可能從短期利空因素恢復,讓股價反彈。
◆ 巴菲特不敢碰的事業:以下產品和服務都面臨市場激烈競爭,價格是消費者選擇時的第一考量
1.入口網站 2.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3.記憶晶片製造商 4. 航空公司 5.食品原料製造者 6.鋼鐵公司 7.天然氣和石油公司 8.伐木業和造紙業 9.汽車製造商…等
景氣好時,消費者有錢沒處花,為汽車製造商等生產者賺進大把銀子,為了因應需求上升,業者使手持澎風的資產負債表擴大營運規模,公司的股東看到新冒出來的財富也想分一杯羹,公司便從善如流增加股利,工會對公司的種種作為看在眼裡,於是也想沾光公司只好照辦。一但榮景結束公司陷在過剩產能中,然而每季還是得付出高額股利,加上尾大不掉的高價勞工。
(二) 判斷買點-
◆ 不玩股票:巴菲特從不在大多頭市場中投機,它讓給別人去做,並避開熱門股,等待短期利空消息壓低某隻績優股時大舉買進。他知道股市對這些公司的利空會過度反應而超賣股票,使股票從長期經濟面的角度變的物超所值,等待假以時日企業的長期經濟實力,修正不利狀況,使股價回歸更大的獲利空間。
◆ 從利空消息中獲利:巴菲特奉行選擇性的反向投資策略,並發現股市從短期觀察極具效率,但長期則大致是無效率的,因此他發展一套策略,從短視的股市犯下無效率長期定價失誤中獲利。
◎何謂選擇性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是指投資人受股價下跌的激勵而買進,否向操作的投資人專挑別人不削一顧的股票,既能確保價位低,而一但公司命運和股價同時翻紅,可能因而大舉獲利,但巴菲特更認為股價跌落谷底並非決定投資的充分理由,只有當優異的業績表現為公司帶來好處,而股價表現卻恰好相反時,才會引起他的興趣。
◆ 躲過股災:不青睞新興產業,巴菲特認為,劃時代產業的問題在於他們極少建立起任何持久競爭優勢,原因是這些產業從剛萌芽起便存在激烈競爭,經列經爭必然削減利潤,最後扼殺股價。此外,新產業中的企業,在還未建立持久競爭優勢前,便是從無數次興替中崛起,就定義上來說他們的產品缺乏持久性,但由於持久性是巴菲特選擇性的反向投資策略的基礎,這些公司自然得不到他的喜愛。
◆ 利率和股價:利率上升使企業獲利對投資人的價值降低,進而使股價下跌。利率下降使企業獲利對投資人的價值增加,使股價上漲。
◆ 解開多空循環之謎:股市修正和恐慌很容易辨認,且往往是最安全的投資機會,因為它們並未改變企業的根本獲利能力,除非公司和投資業務有某種關聯,因股市低迷而使成交量萎縮,導致經紀商與投資銀行虧損,不然多數企業的基礎經濟力仍維持不變。再股市修正與恐慌時期,股價跌落與個別公司基礎經濟力無關。市場恐慌會擴大利空對股價的衝擊,巴菲特相信選擇性反向投資的完美買點,是當一家公司同時遭受股市恐慌與利空的雙重打擊時。
◆ 將別人錯過的買點找回來:利空狀況共有五大類:
1. 股市修正或恐慌:
2. 產業蕭條:巴菲特經常在產業蕭條時買進極憂的公司。這時營收全面挫敗,以影響程度則依個別公司情況而異。不景氣可能導致嚴重虧損,也可能只微幅降低每股盈餘,復原期一般需一到四年不等,雖然時間很長,卻是理想的買進時機,產業蕭條甚至可能糟到使企業破產。別被低廉的股價給騙了;你要的是在不景氣之前很賺錢,而且資本結構健全的領導廠商。
3. 單一的不幸事件:聰明公司也有糊塗時,一但做了蠢事,便造成鉅額損失。股市的反應十之八九是打落水狗,這時必須釐清不幸是否會過去,或是將造成無法彌補的災害。即使一家公司具備良好的競爭優勢,偶而也會做出愚蠢卻可以挽救的事情。(ex.蓋可與美國運通..)
4. 結構改變:企業結構改變往往為獲利帶來額外負擔,因而拖累股價。併購,重建和重組的成本,可能對淨利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但也可能意味買點出現。當Costco合併和重建的費用,造成淨利的負面衝擊時,巴菲特反而逢低買進。
5. 戰爭現象:類似情況的最佳範例是在九一一事件後,旅遊業的大規模崩解,使航空公司,租車業,旅行社和郵輪業者的股票遭大肆砍殺,老百姓不在旅行,旅遊業一業間開始虧損。民眾到底還會不會旅行呢~?當然會。一但回歸正常,這些公司的股票將恢復以往生機。

摘錄於P1~130

巴菲特的思考流程


1. 這家公司具備可辨識的持久競爭優勢嗎?
2. 你了解產品的運作模式嗎?
3. 產品在未來20年內過時的可能性為何?
4. 這家公司只將資金配置到他專精的領域嗎?
5. 公司歷年每股盈餘為何?成長率為何?
6. 公司權益報酬率居高不下嗎?
7. 該公司的資本總報酬高嗎?
8. 該公司對舉債持保守態度嗎?
9. 該公司有積極買回自家股票嗎?
10. 該公司能根據通貨膨脹自行調整定價嗎?
11. 是否需要大額資本資出,好讓公司的廠房設備跟的上時代?
12. 該公司的股價正受到市場恐慌,商業不景氣或是可解決的個別不幸事件所苦嗎?
13. 該投資標的的初期報酬率為多少?與美國公債報酬相比結果如何?
14. 該公司權益債券的年複利債券,未來股價多少?
15. 買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