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大堆的表格讓他填寫,請他獨自一人研讀公司資料一整天……,這是你的公司迎接新員工的方式嗎?

管理顧問弗農(Alexia Vernon)在訓練與發展雜誌(T+D)上指出,對於新進員工的訓練,一般公司最常犯以下五個錯誤:

■錯誤一:新進員工在上班的第一天缺乏參與感。向新進員工解說請假規定固然重要,但是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要做什麼才能為團隊提供價值,以及確定自己接受這份工作的決定是對的。

第一天,公司劈頭就提供大量文件資料,對新進員工來說是負擔,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激起他們的工作動力與興趣,例如,帶他們跟工作團隊見面。

上班第一天有沒有參與感,對Y世代的新進員工尤其重要。管理顧問多希(Jason Ryan Dorsey),在其著作「Y世代企業」(Y-Size Your Business)一書中指出,Y世代在上班第一天要回家之前,往往心裡已經做出決定,將來要不要長久待在這家公司。上班第一天的感覺,重要性不言可喻。

■錯誤二:沒有清楚說明新進員工的工作職責。主管必須明確告知,公司對新進員工的要求期許,以及這些職責的重要性何在,還有他們的工作表現將來會如何被衡量。

■錯誤三:沒有協助新進員工融入企業文化之中。許多公司沒有注意到這個部份,只是在新進員工訓練上,簡略的提及公司的願景與價值觀。

部門主管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向新進員工解釋公司和業界的專業用語、給新進員工一份公司的行事曆(包括公司每個月的慶生會、員工社區服務日等)、請同事擔任新進員工的小老師。小事情點滴累積,都能幫助他們融入。

■錯誤四:沒有將新進員工前三個月的教育訓練,跟公司希望他們獲得的技能有效連結。員工在工作上能夠長期成功,通常取決於三件事:第一,他們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投入;第二,他們跟同事與客戶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第三,他們在重要的工作職責上表現傑出。

新進員工的直屬主管跟人力資源部門,應該一起合作描繪出,新進員工要在該職務成功,需要做到哪些事情。然後從結果往回推,從新進員工加入公司的第一天,開始安排他們獲得需要的技能與經驗。

■錯誤五:沒有儘早,以及經常給予新進員工回饋。新進員工一開始需要的訓練時間,大致而言是九十天。神經科學歸納出的結論顯示,想要養成一個習慣,無論是一天運動半個小時,或是開始吃素,大概都需要花上九十天的時間。

新進員工訓練的重點,就是在幫他們打好基礎,建立可以創造長期成功的行為模式。所以在他們養成工作習慣的過程中,獲得回饋是很重要的,以確保他們 養成的是正確的好習慣。等到整個訓練結束,才統一做正式的評分往往已經來不及,更理想的做法是,主管儘早,並經常給予新進員工回饋。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戴勝益 出處:Cheers 雜誌 2012/09

以同儕為師,是戴勝益認為最實在的學習,因為彼此沒有上下藩籬。 他更表示,懂得學習同儕,才是成為領導者的前提。 到底,他學到了什麼?看戴勝益怎麼說。

跟同儕學習,潛移默化的力量比較大,因為他跟你沒有從屬關係。上司易瞞,同事難欺,同事對你比較容易表現出真情流露。

我們公司對道德要求很高,一個天條是,只要貪汙100 元,就會被開除。對這件事我感到有些太過嚴苛,所以有次在會議中提出說明,是不是把100 元改成1,000 元比較合理,結果參加會議的20 人全部否決。當有些事已經成為公司的價值時,我反而在同事身上,學到他們對此堅定不移的態度。

對我來說,最大的學習,倒不是常常在身邊的同事,而是我鎖定的對象和同儕。別人的人生,是可以「仿冒」的,比如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就是我「仿冒」的對象。

不在身邊,一樣能學別人的氣度

學習不是只有當面,可以從他被報導的行事風範學起。

有個工讀生到亞都麗緻大飯店實習,結果主廚罵他三字經,他寫信給嚴長壽後,嚴長壽的處理方式是,他利用公司全體會議時,找來那位工讀生,並在大家面前,代表公司致歉。這種處理方法,會讓下面的人感覺很羞愧,以後也不會再犯同樣錯誤。

最近我們發生一件20 年來最離譜的事。客人拿一束花來,要我們同仁隔天在某道菜上完之後,把花送上來,讓他向女友求婚。結果隔天,因為同仁沒有交代清楚,花竟送給另外一桌,讓 客人傻了眼。後來我們啟動一連串彌補措施,從道歉到總經理請他們兩位跟家人一起來用餐,當場再道歉一次,我也手寫卡片向他們道歉。

這次我在嚴長壽身上學到的是,我沒有去追究到底是誰送錯,因為這樣對同仁沒有啟發作用。責任不見得在於送錯花的那個人,可能是前一人沒交代清楚,去追究沒 有意義。我們就是一直道歉,那封道歉的信也印出來貼在店舖讓同仁看,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一心一意在服務客人,而不是一味追究責任。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週日晚上8點。

我們剛剛和一群老朋友一同吃飯,然後現在我跟一個朋友在餐廳外面的公園散步。這是一個很棒,很輕鬆的週末晚上,我們慢慢地在公園外側繞了一圈,可以看到一輪明亮美麗的滿月。許多孩子笑著在整個公園裡奔跑,還有很多家庭晚餐後也來這邊散步。氣氛很平靜,緩慢,感覺至少在今晚,世界上是沒有什麼好憂愁的。

她是一個朋友的朋友,我今天晚上第一次遇見她。我們聊著著彼此的背景和家庭。

大學畢業之後,她也去中台灣的一間大學念了MBA。現在她在學校做管理工作。

以一個MBA畢業的人來說,你不常聽到的這種畢業後的就業選擇。我問她為什麼。

畢業後,她試著找一份更穩定且擁有下班後個人時間的工作,理想中是在私人企業的品牌或行銷部門,但景氣很差,很少有適合的職缺。

她對於現在的工作是否開心?

這工作不錯,穩定,但這是她拿到有教授行銷策略和財務等課程的企業碩士學位時候想像的工作嗎?不,不完全是。

我問她她父母希望她做什麼?

我們慢慢地走著,她在黑暗中嘆了口氣。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到我們這代,真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進步著,不但上了「雲端」,更登陸了火星!但還是有不少老觀念像是烙印在我們的DNA裡。有些傳統價值還不錯,但 是「追求學歷」和「買房子」這兩項我就持保留態度,尤其是後者。我懷疑,現代人很多的不快樂便是根源於對這兩者的「執念」,我相信這個心結一解,眼前多半 能豁然開朗!

 

在你贊同或是反對這篇文章前,我想先澄清一下,我可不是一味地反對買房喔!純粹只 是看到一些「衝動購物」者(其中大半是年輕上班族)為了買房而犧牲了生命中不少的美好而感到可惜。更何況這幾年布媽常催我買房,但每次在我長篇大論地演說 後,她總是一臉困惑地走開,然後沒幾天又來催我一次,實在很沒力。幸好我有寫部落格,老媽聽不懂(或不認同)的,我還可以來這裡抒發一下。

 

簡單地說,我認為現在這個多變的時代,自有住宅的必要性被嚴重高估了!

 

當然啦,你要是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這篇可以跳過了。因為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也會買房子:

 

1. 手上閒錢夠多,有能力以現金購屋的人。(請務必來網聚讓大家認識認識!)

 

2. 目前工作非常穩定(如軍公教),未來也不打算換跑道,且房貸負擔不超過可支配所得的1/3者。

 

對於上述兩種人而言,買一戶屬於自己的房子,多半是利多於弊的。但是對於其他族群來說,我勸諸位一定要冷靜思考。你可以一窩蜂去買團購美食,可以跟風去買最新手機,但只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或者聽信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就背上20年的房貸,那也實在玩太大了。

 

以下是常見買房子的理由,每一個表面上都是對的,但都有背後的前提假設或時空條件。畢竟房子是很貴的東西,想清楚再下手,千萬別衝動啊!

 

迷思一: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定感

 

基本上這是沒錯,擁有自己的房子不必看房東臉色,可以隨心所欲地裝潢,享有一切的自主權。但我想說的是,這種踏實安穩的感覺並非無價,而是非常非常昂貴的(至少在臺北),簡單地計算一下你會嚇到的: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來台灣人是這樣消失的--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作者: genome (dsfadf)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論卦] 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時間: Mon Nov 23 00:36:38 2009

主計處的資料更顯示, 一到七月的經常性薪資比去年同期減少七.一六%, 實質
平均薪資縮水六.五%, 雙雙創下史上最大減少幅度, 而且實質平均薪資甚至還
退回十三年前的水準, 寫下一九九七年以來的新低紀錄。
http://tinyurl.com/ygybwql

看到這則新聞, 我突然感到一陣不寒而慄。一切的一切在腦中串連起來, 構成了一幅清晰的畫面, 那是有關於政府、資本家、奴隸銀行三位一體是怎麼樣密謀連手坑殺台灣老百性的秘密。

過去十三年來, 台灣的經濟有成長嗎?當然有! 平均每年成長也有4%。
那怎麼會受薪階級的薪資完全沒有成長呢?
很簡單: 所有經濟成長的牛肉全部被資方霸佔了, 不只是這樣, 雇主連一口湯, 都不留給勞工。

這是怎麼辦到的呢?
一切的一切, 都是從廣設高中大學開始的。
廣設高中大學之後, 資方就說: 「現在大學生這麼多, 不值錢了。」然後就把薪水壓低。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薪陷阱就是當你花越多時間工作,你就會越依靠它來生存,因為你根本沒多餘的時間尋求其他的機會脫離這種狀態 如此循環下去。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大家辛苦加班,然後再把錢浪費在補償損失的睡眠/吃飯時間。這也是為什麼窮人在醫療方面的支出比富人更多。唯一逃脫的辦法就是不吃不喝地拼命工作,希望自己有天能累積到足夠的餘裕去找尋其他機會。但這個方法要是遇到突發事件恐怕就會失敗。

廉價的薪水意味著昂貴的生活。窮人花更 多,不管是金錢或是時間。在美國和許多發達國家 便宜的房子總是在比較危險或遙遠的地方,窮人都必須花更多錢在通勤上,被搶劫、遭小偷的機率也大大提升。又好比公車。公車很便宜,窮人都會搭公車,有時候 他可能需要換兩班公車。早上六點半就要起來,等著每10~15分鐘就應該要來的公車。但有時候,公車30分鐘才來。在那多浪費掉的20分鐘,除了淋雨,你 還能夠做什麼嗎?只有等待。這就是另一個貧窮的成本:等待。你等著公車來、在公車上等著司機一站一站的開往終點;你等著付帳單、等著找工作、等發薪水, 等降價、等著獎學金貸款福利的申請結果;你等著下一期的樂透頭獎開在你家。

至於等待的成本呢?對時薪1千美金的有錢人來說,每個月花10小時在通勤上完全是可以負擔的,大不了少買一雙prada給女朋友。但對時薪7.95的窮人花10小時在交通?少了80塊就是要省吃 藥也不買了 這個月的水電費帳單剛好還有$80繳不出來...

越窮,就有越多成本產生。這些成本可能表現在實質的開銷、時間的浪費、生活的不便利、身體的疲勞、生命安全的威脅。真正經歷窮困的人才會知道這些成本究竟有多高。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若果被溺愛,便會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不知感恩為何物,欠缺是非黑白的價值觀,當受到外界非議時,會感到無窮壓力,以為是人生攻擊。

被溺愛者通常有一個特徵,就是容易疲累,他們不了解人生的真正意義,不知道收穫是經過付出才覺可貴。人生的真正精彩,就是克服困難,當問題解決了,便會得到無窮的滿足感,被溺愛者永遠都欠缺這種感覺,因為問題通常由他人去克服。

習慣不是一朝一夕,懶惰亦然,當一個人毋須應付壓力時,工作便會份外懶散,能力會在不知不覺間下降,被溺愛者卻永遠以為自己有很多工作去做。其實,他們真正所忙的,除了招架之外,就是終身尋找一個藉口去讓自己躲懶,當一個藉口已經過時,他們會「積極」尋找另外一個。

溺愛者和被溺愛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知道「愛」為何物。真正的愛是讓對方懂得自愛,常懷自省的心,去尋找不足之處。

人生路,始終是要靠自己的雙腳去行,不斷的「扶持」只會給予對方一個假象,以為走路,是需要別人參與的,當摻扶者離開的時候,路,便會變得份外難行。

別以為施比受更為有福,當你在溺愛一個人時,其實你是在毀滅對方。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衝進臺北東區一間居酒屋的時候已經遲到了,我兩個朋友已經點完餐吃了起來。我快速拍拍我商周的編輯然後跟一個共同女性朋友打了聲招呼。我們聊了聊最近的近況,然後開始分享起我們念書時候的老故事。

 

我的編輯,明星高中畢業,說了個故事: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被公認是班中最聰明的學生之一。他很用功念書,自我要求很 高,成績也很好。對於我們其他這些普通學生,不管我們再怎麼認真,我們也考不贏他,幾次之後,我們乾脆就放棄了。我想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 是你有天發現你不可能是教室裡最聰明的人,那是一種非常解脫的感覺,因為終於體認到我們沒那麼聰明,我們突然可以自由呼吸,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去玩,去探 索,發現我們是誰,我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然後慢慢對自己感到很快樂。

 

他高中畢業成績很好,但是在聯考時失常沒考上醫學院。重考班打電話來提供他免費補 習一年,他去了。我不太記得他是開心或難過或是到底想或不想念醫科;他可能想說這就是他父母、他家人和社會壓力對他的期待。一年後,他考上了前幾名的醫學 系,繼續用功念書。我之後很少跟他聯絡,感覺他變得越來越孤立、安靜。有天,我接到一通電話,才知道原來他後來幾年得了憂鬱症,那天,他被發現自殺了。」

 

餐桌上一片靜默。

 

「我對於告別式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很多高中同學是在畢業後第一次又重新碰面,大家都很難過。我們都還是孩子,還在試著瞭解為什麼這一切會發生。但我特別有一個很深的感覺:

 

當我們在告別式碰面的那天,我們全都看來像是一般的大學生,我們活的很高興很健康。我們喜歡運動,愛看電影,有正常的朋友圈和感情。但我不確定是否我的朋友曾經體會過這一切。

 

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很早就認知到自己不是最聰明的人,所以肩膀上就沒那麼沈重的壓 力,讓我們可以去追尋外在的興趣並健康的活著。他或許從來沒有這個機會,可能從6歲起就有人跟他說他可能做得更好,他很不一樣,他不應該讓老師或是父母失 望。或許在過了20年這種期待這種壓力的生活後,有天他發現他總是為其他人而活,從未自己而活,總會是去完成其他人的夢想,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或是 不再想要任何東西。而既然人總會一死,早死或晚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這或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會面對的悲哀事實。似乎每個考試,每個好學校,每個我們選擇的值得尊敬的專業,通常不是為了自己而做,而是為了滿足其他人的期待,但「大人」甚至很少給我們機會去問問自己我們想要什麼或我們是誰。

 

亞洲教育花了99%的時間問我們能否考上醫科,但從未問過我們該念醫科嗎?這不完全和教育該有的樣子相反嗎?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碩博士超過100萬人,2300萬人中近每5個人就有一個碩博士,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我們的廣設大學政策也使得人人皆可上大學,比起美國只有20%多大學畢業生,未來台灣的大學生密度也會變全球最高。

 

我們一方面慶幸台灣人口素質這麼高,一方面也好奇台灣的經濟、科技競爭力為什麼在全世界排名越來越退步?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但不是胡亂投資,也不是每個人都要上大學,更不是每個人都要攻讀碩博士。

 

如果一個國家每個人都是大學畢業生、碩博士,對這個國家來說必然是災難。

 

每人都想找符合自己學歷的工作,但又沒那麼多相符的工作,找不到工作的人一定牢騷滿腹,要不就是不願做,要不就是做得不甘願,自認高資低就,大家都對不起他,且因他們沒經紮實訓練,實務工作也做不好。

 

一個人工作到60多歲,念博士就要念到30歲,唸博士的目的何在?不是為了賺大錢、做大官,而是為了教書、做研究,如果你既不想教書,也不想做研究,為何要虛擲青春念博士,就算辛苦念到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不少人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好工作,或做不好目前的工作,繼續讀書成為一種逃避,若真有興趣也罷,否則最終仍要面對現實。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搞清楚自己以後想從事的工作是什麼,如果是念物理、化學、數學,須至少要有博士學位,若是電機、化學工程師,也許要念到碩士。

 

如果是土木、機械工程師,學士大概也可勝任。

 

要研究基礎醫學,一定要念博士。

 

要做臨床醫師,醫學士加上實際經驗,應已足夠。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個鄰居約我八點鐘拿東西給她,我答應了,但到時候,我卻等不到她,她也等不到我,因為她以為是晚上八點鐘,而我以為是早上八點鐘。

小時候,祖父從鄉下到我們住的地方來,我很高興,纏著他玩,我問他甚麼時候回去,心裡希望他能多留幾天,他沒說甚麼;等祖父回去了以後,媽媽把我訓了一頓,因為他認為我問祖父甚麼時候回去,是想趕他早一點回去。

一位同事因病長期請假,辦公室裡工作沒有人做,長官要我問她甚麼時候可以上班,我傻傻地打電話問了她,結果沒多久她就提出退休的申請;申請書遞上來,身為 小主管的我,心想她身體有病需要長期療養,退休也是理所當然,於是在上面蓋了章,事後聽人說,她告訴別人說是我逼她退休。

年輕時,朋友幫我介紹一個女孩子,我約她星期日傍晚在重慶南路見面,時間到的時候,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人;年輕氣盛的我心想,她是在跟我擺架子,也就拂 袖而去,事後並沒有再打電話問個究竟。事隔多年,有機會再碰到那個女孩子時,遠遠相望,在一旁的朋友對我說,那一天她回家鄉,回來時高速公路塞車,沒來得 及赴約。

人與人之間常會發生誤會,又常礙於面子不問個清楚,於是就產生了憾事;為避免因誤會導致有憾,何不拉下身段,先問個清楚再說呢!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