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的朋友是製作人,在找喜歡唱歌,願意讓自己的聲音被送出去聽的男生。
或許對於喜歡唱歌的你是個機會喔!請自我推薦一下或是幫你朋友推薦一下吧!

Kim:你有沒有男生朋友愛唱歌的?
George:有啊?
Kim:不...我是說很愛唱歌歌聲又不錯的,我再找demo歌手.
不用有特色技巧也不用.只要音準。
George:我無法分辨音準...
Kim:哈哈.你覺得好聽就好.
George:哈
Kim:那麻煩請你留意.謝謝.
George:好的~有遇到會唱的跟你說,那是要他做什麼啊?
Kim:我們公司有新歌要送唱片公司的話,請他唱demo。
George:沒問題^^

大概就是以上那樣,請各位朋友踴躍報名!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擅長經營人脈的人,就是能讓其他人感到「想認識他」、「想和他共事」、或「想為他做些什麼」的人。這種人懂得如 何琢磨自己、以及如何展現自己,也就是擅長經營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那麼,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為這種人?大致上可以歸納成以下三點。

成為「讓人想結識的人」的條件1學習

第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就是自己必須作好充分的學習,手段包括閱讀書籍雜誌、進行自我投資、或參加講習會等等。學習將可為你帶來人脈,人脈又能為你帶來更多的學習機會。

由於缺乏學習的人,傳授的能力也相對匱乏,因此對他人來說,與其結識的意義也不大。因為這種人只會要求他人傳授,並不能讓對方得到多少情報。

成為「讓人想結識的人」的條件2具吸引力的資歷

具備讓人感到「此人似乎很有趣」或「想認識此人」的資歷也是必要條件之一。這指的是,你必須表明自己「在做些什麼」、或「對哪些事有興 趣」。倘若在這方面缺乏與對方的共通點,或讓人對你難以產生興趣、關心,想必即使見了面,雙方大概也聊不來吧。就這點而言,這種資歷可謂是一個重要的出發 點。

對想出版書籍的人來說,「具吸引力的資歷」是極為重要的。除了書籍本身的內容以外,讀者也重視一本書「是什麼樣的人寫的」,看到作者的資歷 充滿吸引力,往往能勾起讀者「不妨一讀」的慾望。人際關係不也是如此?相信擁有「具吸引力的資歷」的人所說的話,大家都樂意聆聽。

成為「讓人想結識的人」的條件3傳授情報

以撰寫部落格或電子報、出版書籍、撰寫報紙專欄、或接受雜誌訪談等手段傳授情報,也算得上是對大眾做貢獻。在讀到這些內容的讀者裡頭,想必 不乏認為你所寫的「極具參考價值」、「有所共鳴」、或「頗為有趣」的支持者。相信這些讀者裡,也不乏欲和你「見個面」或「聆聽更多你的意見」的人吧。

打造自己的「品牌」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30 Thu 2008 00:53
  • 及時

對於所有重大的事情,時間點總是糟透了。
等待一個好時機辭掉工作?
天上的星星永遠不會排程直線,人生的紅綠燈也永遠不會同時轉成綠燈。
世界不會跟你做對,但也不會為你排除所有障礙。

條件永遠不會完美!
『等到有一天』是種惡疾,害你將夢想帶入墳墓。
列出優缺點的富蘭克林法也一樣爛。(只是讓你更難決定。)
如果這對你很重要,而且『總有一天』要實現,那就儘管去做,一路上不斷修正。

我的口頭禪是這麼說的:『先衝了在說!』『衝就對了!』

PS.
『麻煩你告訴我,我該挑哪條路走?』
『這要看你要去哪裡?』貓說。
『我不在乎…』愛麗絲說。
『那妳要走哪都不打緊。』貓說。
-----

『沒有夢想的人就像對白中的愛麗絲一樣』我說。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面試了一個年輕人,
長相斯文端正人模人樣,談吐溫文合宜。

晚上也在讀書進修。
資歷也不錯。

我覺得不錯,有打算錄用。
但...問到再前公司時為何離職,說的支吾...

我便打去他的前公司找他的主管。
結果...
1.跟公司有糾紛,做不好還告公司。
2.情緒不穩定,曾在開會時摔桌子。
3..........

真是人不可貌相!
這給我們一個警惕,表面好不代表內在好。
實在是要小心。
對人或事皆然。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的BLOG討論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心情下回答這問題的答案都不同。(人生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隨時都在變。)

我為什麼要活著?我並不確切知道,我也有很多的苦難,有時候我挺痛苦的。
可是我知道比起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不死卻容易回答的多。

一個想自殺的人,如果沒有自殺。他們可以想想,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的自殺念頭,讓他們活到今天。
通常是,在人們面臨幾乎難以承受的心靈痛處時,還能讓他維繫生命的人際關係讓他選擇不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於那些愛我們的人而言,自殺是個永遠的詛咒,是關於絕望的最後聲明。因為這是在向我們的至親好友宣告,他們對我們的關愛以及我們對他們的感情,都不足以支持我們多活一天。

所以,若說我為什麼不去死?我想我的回答是:「就是為了這些愛你的至親好友而活著。」(可我無法回答人為什麼要活著)

哲學上來說:你有什麼理由對人生懷著希望?什麼理由讓你覺得人生值得活?
如果存在本身沒有意義,那麼活著唯一的理由就是盡情享樂。
若是如此,生命只是膚淺的,而生命中苦難的磨練,就完全毫無意義了。
(只是,盡情享樂也沒有什麼不好。)

當你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或許代表所有你對於人生、愛,以及自己在宇宙萬物間該處於何種地位的基本信念,都有了動搖。這是一個很困難的狀況。
許多人發生了親人過世或是重大的事件時(比如說911事件),常會這樣想,我們通稱這個危機叫做靈性危機。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每個人都有某種行事風格:一種解決問題,與別人打交道,和完成工作的方式。

有些人偏好在行動之前仔細分析;有的人喜歡先衝了在說,稍後再補好出問題的破洞(me...)。有些人只想要屬下拿出辦法(me...)。有的經理人則希望屬下在問題尚未全面爆發前就來找他幫忙。

一個人偏好的作風來自於訓練與經驗,工作的要求以及個人的性格。

客觀而言,人際互動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方式。然而,人們往往確實覺得存在一種正確的行事風格:就是自己的方式…。
只是人們經常沒有意識到,在與別人往來的時候,了解你自己以及你想要影響的人的行事風格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喜歡在處理工作先行認識夥伴:有的人則要等到有些成功的互動經驗後,才會把別人當作夥伴(me...)。有的人沒有幾杯咖啡下肚,寒喧一番,是無法開始工作的;有些人若不先處理工作,將交際留在後頭,就會變的不耐煩。((me...))

一個對自己的作風缺乏充分了解的人,無法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也限制了自己建立關係的能力。所以,問問你自己:我的行事風格是什麼?我想建立關係的對方的行事風格又是什麼?對於你與他的相處是很有幫助的。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采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 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裏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 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 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 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裏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裏,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 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裏呢,在G手裏。G剛從F手裏花了300億買下了 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 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采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 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準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 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采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作者: 危言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業務要有兩厚=臉皮厚,腳皮厚。
業務員應具備的三項條件:態度、知識、方法。
對客戶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業務的成功不在於他的職位,而在於他賣出了多少的產品,而賣出多少產品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努力。
賣任何東西都一樣,考量長不長久,市場大不大。

人一開始為收入而工作,接下來要為理想而工作,最後才能以興趣為工作。
人一生中必須面對工作壓力與經濟壓力,一搬領死薪水的工作則必須面對這兩項壓力。

薪水=學歷、經驗、工作內容、個人勝任度(自信)、工作態度、公司對此職位的預算。

吉田教授的最後一堂課:「寧可認錯,莫要說謊;寧可吃虧,莫要結怨。」

增加以往不曾有的經驗 :每個人都想增加新的競爭力,但增加新能力,不只是去上課、考證照而已,而是必須從增加「自己以往不曾有過的經驗」開始做起。
例如:
一、試試看一個人去自助旅行,不跟團、也不找朋友隨行。讓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自己學習面對狀況、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增加膽識、見識與視野。
二、在「自己喜歡」的範圍之外,嘗試去閱讀平常不看的書籍與雜誌。這樣,可以拓展「知」的領域,而不是老在同一個「舒適圈」打轉。
三、在平常習於來往的社交圈之外,試著去認識不同領域的人才。每個人才,都是一座寶庫;每雙眼睛,都擁有另一個世界。總是跟同樣一群人在一起,或許安心而舒服,但很難有所突破與進步。認識不同的朋友,而且是跟自己完全不同領域的人,能夠開闊你的視野。
「士之特立獨行,皆豪傑之士。」交朋友不是看學歷與工作,要看他擅長的事情是什麼?有何人格特質?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強迫別人照自己的價值觀來行事的人,可以說是缺乏想像力的人。因為他根本無法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或者,他也沒發現這世上其實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多訓練自己的想像力。

如果有人做了令你感到不可原諒的事情,你不要一開始就急著否定他,應該試著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這麼做?他自己的一套想法是什麼?在他的觀念哩,或許這麼做是對的,所以他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唯有訓練自己從各方面去想像所有的可能性,你才能漸漸了解別人在想什麼。

因此,當你下次看到別人做出什麼不可饒恕的事情時,先別急著批判對方,而應該問問當事人:「你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情?」而且,不管對方的理由是什麼,你都必須從頭到尾仔細的聽完。

一位我忘記名字的古代先知說過:「我們從和我們意見相左的人身上學會最多的東西。」或許,別人和你完全不同的觀點中,有藏著能開闊你視野的寶藏也說不定。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所有做投資生意的,每一季都大肆宣揚他們的經營成果,公然解釋他們是多麼會賺錢,聰明,保守(所以穩賺)...。(和好看...)
顯然他們的利潤不過是像死神所預借的現金,而償還日期則是隨機會發生。

冒險?我沒有意見,但是拜託,請不要說你們保守....。
更不要表現的一副你們比其他事業還高人一等的樣子。

周圍做投資理財的朋友非常多。
不管是保險還是投資的。
他們的話數不外就是,當你投下多少資本,過了多少年以後,你可以領回多少錢。
然後他們就會翻數據,給你看他們公司目前幾百支績效好到不可思議的產品...。
就我的了解,全世界光是基金就超過10萬欓之以上。
隨便投資然後選出少部分賺錢的給客戶看我想非常容易。
搞不好你們公司賠的投資標地物有幾千個呢!(只是沒有印出來給你看見)

或許我買了一個50年來,每年獲利超過20%以上的金融產品。
可是這並不保證,我買的這目前無敵的產品在1年後,仍然是賺錢的。

為什麼?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看到白兔不能證明黑兔不存在。

tfa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